「学校那些事儿」又来充电啦

in voilk •  11 days ago



    W4x7S3tBpeVfCoAf_IMG_3375.png
    EZIhV0vJk1yrLBLc_IMG_3379.png
    hK1FUYG4yq5T3kWD_IMG_3377.png
    tFuWo6B0m1gzNcPz_IMG_3373.png
    E9HM5shuiAMaupaR_IMG_3372.png
    Ewsj6QQ7FBxHkIOn_IMG_3367.png
    Xw5wKmBlHyUeg1lr_IMG_3376.png
    u0GOyZl2dgNqeWOZ_5e7900230a287688b7dddbdaf704d3dd.png
    GXZ9dlVD1WQ5hb9S_db6d8dee9d4108fd2a3086c19f715e2a.png

    我们每学期都有大型的学科教研会,这些年担任过三次这种类型的公开示范课,简直是身心摧残,反复磨课,课件也是一稿二稿三稿,这个过程中始终感觉到心里有块石头未落地,生怕到时候上课脑袋一片空白。

    这次终于不用那么心累了,作为听众来学习真是无比轻松,只不过在此期间耽误的课需要和其他老师提前
    调好,我连续三天都是四节课,简直不要太充实啦!

    这次是观摩两节公开课,随后听讲座,即使对于公开课各位看客们众说纷纭,就这次而言,我个人觉得还是有所收获和启发。

    第一位授课老师是来自我们组的年轻老师,前几天还和她聊了聊她这次的读后续写课堂设计,思路非常清晰,课堂容量大,人物分析得很细节,就是有些页面上太多突出颜色会显得有些没有重点。

    昨天她顺利完成了公开课任务,她也算是身经百战了,虽然教龄三年,但自身专业素养很高,口语流畅。就是有个小小的问题,她很容易就因为学生一时间答不上来就开始自己讲,加快语速,就给人一种整节课都在赶时间。

    说实话,其实课堂上的很多问题也只有站在第三视角才能看清,就好比我上次去录课,只有看到自己上课视频的那一刻才知道毫无笑容地上课杀伤力有多大,整个人看起来好凶,哈哈~

    想比起来,我对第二节公开课印象深刻,当然也要得益于选材简单,授课老师先用豆包引入本次阅读课,她将单元内的两篇课文同时讲授。

    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听着很舒服,不紧不慢的节奏,先将学生分成AB组各自读其中一篇,再来探究课文中两位主人公的品质从而引出工匠精神,当那些品质的词汇拼凑出“匠”的时候让人眼前一亮。

    接着进行迁移创新,让学生列举出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例子,再搭建支架让学生进行present,再次接用豆包给予评价。

    不过这里有点小弊端,语音输入的时候会因为师生发音不准而导致理解错误,如craftsmanship被识别为crossword,这就有失评价的精准了,希望不要纯粹是为了把这个当作噱头来博关注。

    这次也给我一些启示,尤其是在高三阶段既面临着课程压力,又还得紧凑复习,那么我们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穿插着进行,可以当成泛读课处理,亦或是两篇文章梳理出大意,结构,再来探讨主题意义,也不用像处理必修课程那般精细,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VOI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