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AI讨教

in voilk •  3 months ago

    今天录音话筒出问题了,录音稿没有录下来。先发这段时间向AI学习提问的各种内容,就当做个笔记:

    解释一下just hand-wavy的意思。

    "Hand-wavy"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解释、论证或论点是含糊、草率或缺乏严谨性的。

    具体来说:

    1. 指缺乏细节或深入分析,只是粗略概括或大致描述。

    2. 指解释或论证中存在逻辑缺陷或漏洞,无法自圆其说。

    3. 指使用模糊、笼统的语言,避免解释关键问题或规避重要细节。

    4. 指过于依赖直觉或主观臆断,缺乏客观证据或科学论证的支持。

    5. 指有意忽略或回避复杂的情况或异常情形。

    总的来说,"hand-wavy"意味着一种缺乏严谨性、简单化了复杂问题的解释或论证方式,需要更严密、透明和全面的论述。在科学或学术领域中,这种做法通常会受到批评和质疑。

    为什么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挥手”,这个词的真实意思和字面意思存在什么联系?有什么典故吗?

    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hand-wavy"一词的字面意思确实是"挥手"的动作,但其含义已经演变为形容某种解释或论证草率、缺乏严谨性。

    这种用法可能源于一种隐喻或典故:

    1. 当人们在解释或论证时,缺乏具体细节支持,只是用手临时比画、挥挥手作为代替,这种夸张、简单的手势往往意味着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

    2. 有些人在遇到复杂问题时,会用挥手的动作来掩饰自己对细节的无知或回避,转而用模糊化的论述来逃避问题的本质。

    3. 在激烈的学术辩论中,对手如果仅仅挥挥手而未给出充分论证,别人就会批评他"手语治学"、"空手套白狼"。

    所以"hand-wavy"这个词可能最初是通过一种手势行为的隐喻,来比喻论证中缺乏严谨性和实质内容的状况。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得到了延伸和发展,成为评论某种解释或分析不够全面深入的一种形容词。

    总之,字面与真正含义之间存在一种引申关系,源于对挥手这一行为本身含义的比喻和延伸。


    分形为什么是分数维?请把我当成一个初中生,用通俗易懂的中文,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分形是一种特殊的图形,它的特点是无论你怎么放大或者缩小,它都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这种特性被称为自相似性。

    在传统的几何学中,我们学过一维、二维、三维的概念。一维是指只有长度的物体,如直线;二维是指有长度和宽度的物体,如平面;三维是指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物体,如立方体。

    但是,当我们遇到分形时,就不太好确定它的维数了。分形的维数往往是一个分数,这就是所谓的分数维。

    举个例子,来解释为什么分形是分数维。你可能听说过一个很著名的分形——三角形雪花曲线。它是这样生成的:首先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然后在每条边的中间部分加上一个小等边三角形,再在新的边上继续加小三角形,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可以看出,三角形雪花曲线的边长是无限长的,但是它封闭的面积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它不是一维,因为一维的物体没有面积;它也不是二维,因为二维的物体的边长是有限的。那它到底是几维呢?

    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分数维的概念。分数维是一种用来描述分形的维数的方法。它是通过计算分形的自相似度和尺度变换的比值来确定的。

    在三角形雪花曲线的例子中,每次迭代都会增加三个小三角形,而边长却只减少了一半。根据分数维的计算公式,三角形雪花曲线的分数维是 log(3)/log(2),大约等于1.585。这意味着,它的维数是1和2之间的一个分数,不是整数。

    所以,分形是分数维,是因为它的维数不是整数,而是一个分数,这是由于分形的自相似性和尺度不变性的特性决定的。

    二维物体边长是有限的。这是公理吗?如果不是,是如何得到这条结论?

    二维物体边长是有限的,这不是公理,而是二维物体的特性之一。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使用了一些公理来描述几何体的特性,例如欧几里德几何中的点、直线、平面等概念。而二维物体的概念是基于这些公理定义的。

    二维物体是指在欧几里德空间中具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高度的物体,例如平面、圆、矩形等。这些物体可以用两个独立的坐标轴来描述其位置和大小。在二维平面上,任何物体的边长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物体的边长可以用两个坐标轴上的距离来表示,而坐标轴上的距离是有限的。

    当然,这个结论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可以用尺子或者其他工具测量物体的边长,并且可以得到一个有限的数值。因此,二维物体的边长是有限的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解释一下python装饰器的作用和意义,我是一个python初学者。请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

    好的,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Python装饰器的作用和意义。

    装饰器主要作用是在不修改被装饰的函数源代码的前提下,为其增加新的功能。这种方式被称为"代码复用",可以极大地简化代码的编写。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有一个函数需要记录下它的执行时间,传统的做法是在函数内部添加计时代码。但如果你有多个函数都需要这个功能,就需要在每个函数中重复编写计时代码,这是很麻烦的。

    有了装饰器,你可以写一个记录执行时间的装饰器函数,然后只需要在每个需要计时的函数前面使用@装饰器名就可以为其增加计时功能了,而无需修改函数本身的代码。

    这样做的好处是:

    1. 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
    2. 遵循了设计模式中"开放封闭"的原则,无需修改被装饰函数的源代码即可扩展功能
    3. 使代码逻辑更加清晰,功能分离

    所以,装饰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前提下,动态为程序添加辅助功能的编程手段,让代码更加简洁、可复用。

    你能给我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装饰器的作用吗?

    好的,我给你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装饰器的作用。

    假设我们有一个计算两个数相乘的函数multiply如下:

    def multiply(a, b):
        return a * b
    

    现在我们想给这个函数添加一个新功能:在返回结果前,先记录日志。我们可以直接修改函数代码:

    def multiply(a, b):
        print(f"Multiplying {a} and {b}")
        result = a * b
        print(f"The result is {result}")
        return result
    

    但这样做违反了开放封闭原则,如果我们有多个函数需要记录日志,就需要修改每个函数,太麻烦了。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装饰器来解决:

    def log_call(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print(f"Calling {func.__name__} with args={args} and kwargs={kwargs}")
            result = func(*args, **kwargs)
            print(f"Result is {result}")
            return result
        return wrapper
    
    @log_call
    def multiply(a, b):
        return a * b
    
    print(multiply(3, 4))
    

    输出:

    Calling multiply with args=(3, 4) and kwargs={}
    Result is 12
    12
    

    在这个例子中:

    1. log_call是一个装饰器函数,它返回了一个wrapper函数
    2. @log_call语法将multiply函数作为参数传递给log_call
    3. log_call返回了一个新的wrapper函数对象,赋值给了multiply
    4. 所以当我们调用multiply(3, 4)时,实际上调用的是wrapper函数
    5. wrapper函数在调用原始multiply前后分别打印了日志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为multiply函数"动态"添加了记录日志的功能,而无需修改它的源代码,所有要记录日志的函数只需要带上@log_call就可以了,提高了代码复用性。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VOI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