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翻閱"致富心態"這本書時,有一段提到另一本書"快思慢想",其作者丹尼爾.康納曼的特殊性格。
康納曼的好友傑森.茲威格提到與康納曼合作寫書的時候,可以把剛完成的稿子,在不久後就完全的大幅度刪改,開頭不同、結尾不同,甚至取材的證據與研究都不同,這讓茲威格非常驚訝。
茲威格問康納曼是如何重新開始,辦到彷彿他們不曾寫過前一版的草稿,康納曼則說出了一句,因為我沒有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在我的理解裡,是屬於已經付出無法收回的成本。
沉沒成本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買票進電影院,看了開頭覺得是個大爛片,這時候會選擇勉強看完,或是直接離席。選擇看完的人會覺得已經付出了電影票就把他看完,不然就浪費了,但實際上是又賠上了這段時間的機會成本。
所以除了沒得到樂趣外,也另外賠上了這一段時間,付出的電影票錢,無論如何都已經無法收回,是否還要再浪費時間做在廳院中,這是一個很反直覺的問題。假如套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我應該還是很難克服心理障礙的看完。
這個理論套用在理財投資上,要有紀律的實現,也是非常違反人性,但還是得想辦法克服。最簡單的例子應該就是做生意,很多創業者曾經在自己的事業上輝煌過,當走到末路之時,總是會想到過去的榮景,曾經付出的心力,就會無法割捨已經奄奄一息的事業。
這時候會為了保住這奄奄一息的事業,而為它提供呼吸器,反而投入了更多資金試圖挽救,到最後可能失去的更多。更好的決策是,判斷當下情況,該放棄的就要放棄,才能提早止住虧損。
Photo by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on Unsplash